城墙一破,占城王自知大势已去,怕被俘后遭受各种侮辱。
他在王宫自焚,随后守军缴械投降,都城轻松被破。
有过前面的经验,大明朝廷依葫芦画瓢,很快就开始了吸收消化占城国土的行动。
改设占城为宣慰司,并入交趾行省。
至此后世越南的国土,已经基本并入大明。
以徐闻的谋划及大明现在的掌控力,将来绝不会再出现一个越南国。
于谦对于这些新占领土的军事重新部署能力,经过三个边镇,已经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。
没有意外,他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,再次前往占城善后。
而经过交趾,占城两战,柳升也终于完成由侯爷向公爷的进阶。
在庆功封赏中,数功并赏,柳升由安远侯升为安国公,让他老泪纵横。
没想到近花甲之年,还能有机会再升一级。
他的升爵,也让其他武人看到了希望。
大明正在飞速扩张,大家都有机会。
自徐华开始,这已经是大明近年来因军功而封的第二位国公。
在加快扩张的同时,大明的内部建设也没有放下。
在徐闻的主持下,四海商会研究所的一些关于民生项目,也慢慢流入民间,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大明的生活。
同时徐闻也在积极地培养后辈,于谦就是其中一位。
而他的儿子徐谦,也是朝中新一代的文官明星之一。
除了入阁外,徐谦还兼任吏部右侍郎。
现任吏部天官,是老臣蹇义,和徐闻一样,都已经历经四朝。
但蹇义不像徐闻一般名扬天下。
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自从永乐元年,蹇义就开始执掌吏部,在官员任命方面,朱棣就没有操过心。
只要官员出缺,蹇义这边总能提供出合适的人选。
正因为有他在人事方面,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,徐闻才能配合朱棣北伐,然后巡边,建立大明海军等一系列事务,基本不用为国内的事情而操心。
两位都是永乐帝麾下重臣,交情非比寻常。
徐闻看重蹇义的稳重踏实,而蹇义欣赏徐闻锐意进取。
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,二者除了平时朝堂上的交流外,并没有太多的私交,都是过年过节时的日常随礼。
徐谦任礼部右侍郎,也是蹇义登门造访所求。
徐闻初时也奇怪,自己家中和朝中都无大事,这位老友所为何事。
两人落座寒暄一番后,两人多年共事,也不需要绕弯子。
蹇义直接提了自己的要求,想让徐谦来吏部。
按理说徐谦既已入阁,为大学士,兼任也是六部尚书级别。
吏部虽然特殊,尚书被称为天官,潜规则也是高看半级,难不成蹇义不相干了?
徐闻提出自己的疑问。
蹇义叹了口气,说出了自己的困扰。
他在吏部天官位置上,已经待了二十多年,委实太长了。
虽然宣德帝依然信任他,但他自己内心却有些倦怠。
加上随着年岁增长,身体也每况愈下,他需要考虑自己接班人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