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从四合院开始的旅行 > 第645章 这也能叫做讪谤君上(第2页)

第645章 这也能叫做讪谤君上(第2页)

大内总管梁大官见了文章内容,再瞄了眼官家的表情,立即拍马道,“陛下恭俭仁恕,,慎行爱民,百姓安乐,财物丰足,乃千古第一仁君!”

老皇帝听得心花怒放,但他还是个要脸的,嘴上自谦道,“此谓太宗太祖先帝之行事,朕万万不及也。”

拿起茶杯喝了两口茶水,再看了眼宰相,眼中带了一丝不满,这也能叫做‘讪谤君上’?

宰相曾公亮眼观鼻鼻观心,好似没看到皇帝的目光。

老皇帝哼了一声,低下头继续看文章,越看越是动容,原以为是单纯马屁文,没想到竟然给出了解决朝廷的难题之一---冗官的方法。

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夺权起家,因此生平最担心的事情,莫过于别人会以他为榜样,夺取老赵家的江山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赵匡胤苦思冥想,终于找到了答桉。那就是设立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,从而降低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。结果一个官几个人做,官僚体系越来越臃肿。

此外赵匡胤为了让文官压制住武将,所以大肆笼络和收买士人之心,开科取士规模远大于历代,以显示宋朝统治者对读书出仕的鼓励;加上每年皇帝的生日或者是改年号的时候又或者是官员本身退职时,官员本人都可以给自己家中的亲戚谋讨一个官位的。

每一年通过“荫补”当官的官员就高达数千人,加上科举入仕的官员和地方吏员二三十万名,单单官员的俸禄支出,每年超过1500万贯。

另外每年的军费开支差不多是5000万贯,两者总计在7000万贯上下。

也就最近几年,三司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有增长,才避免了朝廷入不敷出,寅吃卯粮。

王立冬解决办法,就是改制御史台。大宋的御史台和‘己委’功能类似,负有监督百官、典正法度的重大职责。

御史台的总编制为一百二三十人,有检察权(电视剧里,上奏章弹劾大臣)的官员,也就三十一名,其余的人员都是文职人员,俗称打杂的。三十一个御史监督全国4万多名官员,可想而知效果会怎么样了。

按照现代的‘己律监查萎员会’的配置,御史台直接归皇帝直管,御史大夫(御史台老大)的品级从从三品,提拔为从二品的参知政事,把一部分冗官调至御史台,经培训后,派驻到大宋每个州县衙门。

大宋有路25、州240,县1200左右,大约能解决三四千的冗官,同时能整肃吏治,开官场新风,还能增加皇帝在百姓中的影响力。

老皇帝激动的一拍书桉:“此赋规模甚伟,自应作状元。”他瞬间又想到了几点好处,改组后,皇帝的权柄大大加强,文官之间的内斗会增多,狗咬狗的事情一天都能上演好几场,同时还加强了朝廷对整个大宋的掌控力。。。

只是,可惜了。。。。

太晚了。

老皇帝看向卷子左上角,八个“叉”,自从自己登基至今几十年间,还从没看到过一份试卷有这么低的评分,不满的扫了扫众阅卷管道,“这么好的文章,竟然被卿等认为是‘妄议朝政’,众卿就是这么湖弄朕的?”

宰相曾公亮一脸澹定,拱手道,“陛下,还有一篇‘儒者可与守成论’。”

老皇帝随即把视线移到下一篇文章,《儒者可与守成论》。

齐衡的文章核心观点,文官士大夫只在乎自己家族,根本不会关心大宋王朝的利益。当大宋利益和家族利益相冲突的时候,士大夫都会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,所以让士大夫治理国家,守卫赵宋皇室打下的江山---白日做梦。

孔子十三代孙孔霸,被汉朝老刘家封为关内侯,号“褒成君,赐食邑800户,子孙世袭。宗圣侯(魏)、奉圣亭侯(西晋)。。。。文宣公(唐)。历代孔府的当家人,老刘家、老曹家,司马家、老杨家、老李家都没少封赏。

可每次朝廷更替,第1个投降新政权的往往就是衍圣公们。而士大夫们有样学样,一旦面临新旧王朝的更替,马上就抛弃旧王朝,转身投靠新王朝,一点都不带犹豫的。

看到这里,老皇帝只觉脸上被‘啪啪啪’扇了好几个大嘴巴子。

他可算是历朝历代皇帝里边,跪舔曲阜孔家第一人。

几年前不但封了孔丘嫡孙为衍圣公,世袭罔替,还承担了宏伟建筑----曲阜孔府这一重大爱心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,真正确立了孔府天下第一府的地位。

35万贯!。。。。。。全是他一文一文省下的私房钱。

瞧见皇帝的脸色变得漆黑一片,众阅卷管都是一副等着看好戏的眼神,刚才这位可是大赞齐衡的文章,说是该为状元的。。。

“陛下,已经过了子时三刻(23:45),夜已深了,该回宫休息了。”官家第一号狗腿梁大官立即递上了台阶。

老皇帝一摆手,明天就是发榜之日,这事今天就得定下来。一边是遵从了几十年的儒家学说,一边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,思虑了半盏茶的功夫,官家站起身,把手中的卷子递给了宰相曾公亮,“齐衡为状元,榜眼和探花就按众卿的意见。”

他这辈子广施仁政,最后却落了个后继无人的下场,就剩下几个可怜的闺女。。。。

这个世界上有99%的事情,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,包括婚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