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着吕公著已经服从,赵煦就问道:“高丽之事,相公有何看法?”
吕公著答道:“回禀陛下,老臣确有疑虑……”
“这高丽国,如今不过半壁山河,人口籍田十去五六……”
“如何负担得起每岁二十四万两白银?”
二十四万两白银,即使大宋,也是一笔巨款。
何况高丽这样人口不过数百万,国土多山的贫瘠小国?
现在,宋辽联手,强压其订立和约。
岁贡宋辽两国各十二万两白银。
吕公著是真不知道,这小小高丽,该如何凑齐这样一笔巨款?
又去那里找这许多的白银?
赵煦嘿嘿一笑,道:“相公勿忧!”
“这钱啊,总是有办法赚到的!”
“过去高丽人赚不到,那是因为他们没找对门路!”
说到这里,赵煦就想起了那些,在近现代的历史上‘流芳百世’的各国仁君们。
事实早已雄辩的证明——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!
何况,这高丽半岛上的百姓,即使放在整个东亚都属于优质人材!
从古至今,概莫如是!
他们可是连两班制和庶孽制,都能忍耐数百年而不造反的群体。
至于现代……
北边太阳高悬,南边财阀凌空。
但,无论南北,皆是稳如老狗!
可谓是经受了现实的千锤百炼和历史的反复考验。
所以,根本不需要担心,高丽百姓的韧性。
赵煦唯一需要考虑的是——到底是该竭泽而渔还是可持续的竭泽而渔?
思来想去,他决定还是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比较好。
毕竟,哪怕在中古,也是要讲些道义礼法的。
哪怕只是做个样子!
赵煦轻笑着对吕公著道:“相公且放心!”
“有朕在,高丽是绝对拿得出这笔钱的!”
吕公著见赵煦言之凿凿,也就没有意见了,长身拜道:“臣伏唯陛下之命是从!”
却是也没再追问,赵煦到底要用什么办法,从高丽嘴里每年抠出那二十四万两白银。
在经济问题上,吕公著如今对赵煦,早已没有了任何质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