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大明开局给常氏吃不死丹的 > 第一七六章(第2页)

第一七六章(第2页)

明朝后期,政府无法维持大规模的驿站数量,崇祯八年,全国仅830处。而景泰7年,全国有1367处。(这还是明政府裁撤了一批后。)

这些驿站又因为其官办色彩,优先为九边军饷供给,和递运所一样,呈现出一种北多南少的态势。

政府裁撤驿站,自然而然的就不再维护道路,商旅畅通也会受阻。某些地区的商帮因而衰落。可是槐宗裁了一大堆驿站就是去补战争亏空,往九边递军饷的。所以那部分的主干道还保持的不错。

这些呢,又恰巧是当年晋商发家的老路线

就更方便了。略有点黑色笑话了属于是。】

听到了这里,老朱反而对这晋商什么的,没有感觉了。他很不悦的说:

&34;这重要的是晋商吗?这重要的,还是官僚阶级,是边防将领的腐败!如果说商人已经能够影响到了官员,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只能说这槐宗,没能反腐成功!&34;

他这样说罢,想了片刻,突然又说。

&34;这算是资产阶级吗?不对。&34;他又摇头,学习学得很认真的说,&34;他们工厂开的不够多,所以还是大地主。&34;

【槐宗对驿站的改革,突出一种挪东墙补西墙,为挪钱而挪钱,全无施政纲领的茫然无措感。驿站的钱对巨大的军费开支,是九牛一毛,又因此产生了流民问题。

这位起草贪黑辛辛苦苦走上亡国之路的皇帝,他的水平,细细一看,真的很臭。都说摆宗这人贪财,槐宗的敛财水平也不逊色。

驿站裁是裁了,军饷不够怎么办?

就跟逆练马列似得,他使劲逆练考成法,不注重考成法的吏治改革,只专注里头的gdp。地方官员都奉旨捞钱了,下一级的不属于衙门管辖,下放给吏、民的驿站,捞钱名目只会更多。】

大家:&34;啊这……&34;

朱樉评价:“和槐宗一比,大侄儿你突然也变成了仁君,毕竟你只是在使劲节流,他是节流的同时还在其节流的地方开源。&34;

朱棣锐评:&34;不能这样比,大侄儿可是有老爹给他留下的厚底子,那槐宗有吗?&34;

【改朝换代后,顺治着手处理驿站问题,把原本的民当改为官当,并许诺以万历年间的账本为基准,不再额外加摊派。

意思是,以后地方政府管理这个驿站,钱从地方财政出。不再让驿站这个独立系统去向百姓征收“杂税”转换而来的新&34;赋税”。

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后,确实遏制了一定的乱收费行为。

但也没啥用,首先是地方财政对驿站负责以后,不得不面临这种庞大的开销,容易造成财政紧张。

好处当然是扶贫,弊端是容易算不清楚账,而且服役的可怜百姓还得千里迢迢的去很远的地方,无形之中加重了负担。

现在改为地方财政处理,好处是比较明确。缺点是,穷的地方真的hold不住。】

这么一长段,老朱和朱棣,都自动提炼出了那高亮关键词。

他们忙道:“对啊对啊,那富裕的省份本来就该帮助贫穷的省份!这不就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性吗?&34;

朱棣狠狠点头:&34;没有咱们这样大公无私的中央,那偏远地区如何发展?不能让富的越富,穷的越穷!&34;

【其次是,顺治那会儿和崇祯一样,也有很多仗要打,缺很多银子,这银子就又打到了驿传系统上。

最后就变成了,乱“加派”行为得到了合法化,成为了国家要求的“赋税”。

所以,清初的驿传改革,并不是什么一扫过往积弊的超强良政。

而是顺治他比槐宗强点,领会到一条鞭法的思路,并基于这个思路,进行的调整,减少了很多中间繁杂的步骤后,完成了自嘉靖以来的驿役折银改革。】

老朱:&34;?

老朱骂道:“这话说得真怪,倒像是那顺治才是一条鞭的正统继承人,不要靠近咱的好孙!”解缙突然感慨:“若是那顺治一开始打出减赋的口号,想必天下苦于槐宗的百姓的心,恐怕一下子就要被收拢过去了吧。&34;

杨士奇叹气:“只要一开始的口号说得好,百姓是察觉不到后面又加了多少负担的。”

老朱点头:&34;嗯,等察觉到,就要起义了。&34;

【讲完了驿站、税课司等杂职官员。我们把目光转向阴阳生、医学生。

洪武31年6月16日,朱允炆下令革除天下“阴阳学、医学衙门”,理由是群臣议论,认为既然已经有阴阳户、医户的存在,可以根据户口寻找专业人才,就没有必要额外设置这种吃干饭的部门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