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重生四合院从神级选择开始 > 179 承包出版社三十年不变(第2页)

179 承包出版社三十年不变(第2页)

毕竟分成模式下,承包人能玩的花样多,压力小,只要年年搞个账面亏损,机械厂就不跟他要管理费了。

说白了,这就是董书记跟李厂长的一种关照,是想要照顾曹志强创业。

当然,这种关照的前提,是曹志强跟徐大爷以及王大爷这两位大领导的关系不错,要不是这两尊大佛,不管是董书记也好,李厂长也罢,都不会对曹志强这么好说话。

这其中,徐大爷其实已经退居二线,实际权力已经不大,只是人脉威望在那。

但王大爷就不同,王大爷不光有人脉跟威望,还是实权领导,且权力跟地位方面,比徐大爷只高不低。

有这两个人站在曹志强背后,区区一个出版社,红光机械厂压根不放在眼里。

其实像出版社这样的单位,虽然在曹志强看来很重要,很难办,甚至大有可为。

可在很多人,尤其是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样的人眼中,区区一个出版社,根本就不算什么。

因为开一个出版社,曹志强自己是千难万难,但对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样的人来说,那根本不是个事儿。

曹志强后来才知道,他当年就算不求大领导,只求董书记跟李厂长,也能让单位申办一家出版社,再交给他承包。

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权者不难。

曹志强作为个人,他想开出版社,在这时期当然难如登天。

可红光机械厂作为一家八千多人的,直属于冶金部的京城大国企,想要以单位名义申办一个出版社,那不要太容易。

之前没搞这个,只是因为太麻烦,没必要,而且怕再多一个亏损部门罢了。

毕竟在这个时期,大多数的出版社,其实都是妥妥的亏损单位,此时跟医院的性质差不多,都是差额拨款模式,还不是设计院那样的自收自支模式。

出版社真正吃香,真正开始百花齐放,什么单位都要搞个出版社捞钱的时代,那还是八五年之后的事儿了。

那么巧,也就是在八五年左右,出版社大都变成了自收自支模式的单位,一切都是自负盈亏。

可能也正是因为出版社大都变成自收自支单位,压力山大,后来的出版社才一门心思捞钱。

什么擦边球杂志,什么盗版录音带,都是那帮百花齐放的杂牌出版社搞的。

当然了,也正因为那段时间的混乱,所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,有关部门开始严查严打,一大批有问题的出版社被撤销。

另外,还要说一个小知识。

那就是在八十年代,出版社并非全都是事业单位,国企也可以开出版社的。

只是大部分情况下,比如京城这样的大城市,出版社才大多数是事业单位。

但在地方城市,尤其是一些依托企业而成立的小城市,比如青红的出生地,当地出版社很多都是国企单位,是工厂的下属单位。

在那些地方小城市里,当地机关事业单位,远不如当地国企牛逼,不光没国企有钱,还没国企有权。

所以红光机械厂作为一家京城国企,申办一家出版社,完全没问题。

只不过,国企性质的出版社,此时就不是差额拨款模式了,政府不会拨款给这种形式的出版社,而是完全由承办国企来负责出版社的开支。

但不管是事业单位模式的出版社,还是国企模式的出版社,都要受出版局监管。

所以,曹志强承包的红光出版社,只是承办单位是红光机械厂,但还要受出版局的管理监督。

在李厂长的眼里,出版社办下来后,如果能承包出去,不用往里投钱,就有人替他们养一批光拿钱不干活,拿钱还特别多的老员工,那还求之不得呢。

哪怕为了能让人养闲人,他不要管理费都行。

要知道,不管是原杂志部的老周还是老钱,又或者是牛大姐。

那些人都是老资格老干部,无论工龄还是级别都相当高,所以他们的工资也不少,平均每人每月得两百块钱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