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哪首古诗 > 068(第2页)

068(第2页)

谭盛礼道,“不了,城门拥堵,进出城多有不便,如今他们挑水”

两人颔首,问了谭振兴他们常去卖水的街,寻思着乡试后找他们探讨学问,谭盛礼说了街名,两人再次作揖,去后边排着了,而穿好衣衫的两人站在谭盛礼面前,看他手里拿着两套衣衫,面露感激,山路难走,两人在路上耽搁许久,昨日傍晚进的城,慌慌张张的,不曾考虑周全。

多亏好心人帮忙,否则他们不知道会怎样。

见他们气色渐渐恢复,谭盛礼鼓励两句,把衣衫递给谭振业,继续回去排着,前边有人投来探究的目光,谭盛礼神色从容,并不多言。

乡试严苛,把守的衙役换成了士兵,士兵面容肃冷,身形如松,站那纹丝不动,撩起棉帘进号房时,谭盛礼多看了士兵眼,有些为谭振兴担忧,谭振兴胆儿小,进场时尚被吓得胆战心惊,看到士兵生人勿近的脸色,考试怕会发挥失常。

他的眼神炙热,士兵歪头,犀利地扫了他眼,自知冒昧,谭盛礼拱手,毫不犹豫的进了号房,号房不大,靠近棉帘的是书桌,后边有张床,谭盛礼先检查被褥,褥子有些湿,闻着有股发霉的味道。

左边号房的考生问士兵能否换床被褥,这么冷的天,夜里睡觉很容易着凉的。

把手的士兵摇头,没有说话。

谭盛礼心知这是没办法的事儿,去检查桌上的笔墨纸砚,乡试规定能带自己的笔墨纸砚,不过好多考生担心出事,尽量还是用衙门备好的,书箱里还备了蜡烛,五天四晚,共五根蜡烛,谭盛礼每根每根的点燃,确认它有没有问题。

检查完所有,他就坐着不动了,棉帘正中开了道窗户,方便巡逻的考官探寻情况,两排号房,风穿廊而过,吹得棉帘摇摇晃晃,谭盛礼双手拢于袖中,静静地等着。

乡试考生多,入场慢,快到午时试题才发下来,这场考贴经墨义,题有难有易,共六十六道题,谭盛礼从头到尾扫了眼,心里有数后再动笔,答了近十道,士兵们推着板车送午饭来了,萝卜炖肉,两碗米饭,没有更多。

米饭硬,萝卜和肉嚼着没滋没味,谭盛礼吃了萝卜,肉没动,他细嚼慢咽,吃得很慢,吃到最后,饭已经凉了。

左边号房的人频频偏头看他,目光深邃,谭盛礼置若罔闻,饭后,继续答题,背书的题是最轻松的,他把所有的题做完,检查遍后,举起交卷的木牌,糊名交了卷。

这会天还未黑。

待天色黑尽,晚饭来了,仍是萝卜炖肉,旁边号房有嘀咕声,门口站着的士兵侧目瞅了眼,不曾出声呵斥,亦不曾进号房查看。

这场考试相较而言是最简单的,截止时辰是明日巳时,时间充裕,故而并没有人着急,考棚安安静静的,晚上更甚,棉帘关得严严实实了,隔绝了风,只余微弱均匀的呼吸声。

贴经墨义过后是明法,共十道题,熟悉律法,根据律法裁量定刑判罪即可,皇上以孝治国,前两题都和孝道有关,子孙不孝养父母双亲,邻里将其告到衙门,官老爷欲将其判罪,父母突然跑进衙门,推翻了邻里的说辞,求官老爷放人,若为官,此事怎么判?

涉及杀人放火作奸犯科的少,多是存在争议的案子,答完两题又到午时,士兵送饭来,仍是萝卜炖肉,有热汤,谭盛礼喝了碗汤,身子暖和,没有歇息就翻开考卷继续答题,答到第四题,突听到声沉重的呼吸声,他这种声音并不陌生,夜里谭振兴睡觉,不打鼾便会类似粗重的呼吸声,他偏头望去,书桌边的考生握着笔,昏昏欲睡,脑袋不住地往下点。

蘸墨的笔在纸上划出长长的线,谭盛礼望了眼外边,风呼呼地往里灌,这会儿睡觉,醒来怕是会着凉,因在考试他不不好出声提醒,静默半晌,他收了试题,慢慢站起身,沿着号房来回踱步,似是在思考,又似在走路暖身子。

今年天气冷,号房的考生为了取暖,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做得出来,有打拳的,有跑步的,有双手撑地做俯卧撑的,也有脑袋捶墙的,士兵们整日在军营训练,这些场景司空见惯,却不想文弱书生在号房也是这般景象。

文人武将,不是没有相通的地方。

在这方面,谁都不比谁高贵。

故而,对考生们在号房的这种行为,士兵们并没加以阻止,巡逻的主考官亦不会制止,谭盛礼围着号房转圈,脚步沉重,在第四圈时,总算惊醒了隔壁号房的人,那人抬起头,睡眼惺忪,眼底尽是茫色,直到瞥见手里的笔才回味过来这是什么地方,后背惊出了身冷汗来,也是午饭吃多了,身体暖和后就忍不住打瞌睡,得亏没眯太久,他吸口气,忙起身去床上坐着,裹紧被褥,整张脸都白了。

见他人醒了,谭盛礼重新落座,接着答剩下的题。

尽管在号房,他仍然保持着在家的作息,交卷后没有书看,他就披着被子来回走,嘴里默默背书,不是背书的内容,而是背书籍名,他在翰林院的几十年,读过的书不计其数,怕自己忘了,他边回想翰林院整面墙的书架,边从右往左,从上往下的顺序回想有哪些书,如有模糊的,就在纸上记下。

号房的纸是打草稿用的,结束后能带走,谭盛礼就靠这种方法打发晚上的时间。

到子时,蜡烛燃尽,他再上床歇息。

连续两晚都安安静静的,今晚不知为何,细细碎碎的动静不小,有呓语,有叹气,有咳嗽声,还有那声若洪钟的鼾声,谭盛礼竖着耳朵听,声音离得有点远,但不妨碍他听得见,约莫受了影响,隔壁的人翻来覆去,身下的木床咯吱咯吱响。

谭盛礼以为自己会睡不着,难得的,闭上眼睛,不多时就谁过去了。

醒来时,隔壁号房的人不在,谭盛礼以为他如厕去了,直至午后仍不见回来,谭盛礼猜他应该是提前离场了,环境恶劣,读书人多文弱,哪儿坚持得住。

没听到周围咳嗽声此起彼伏吗?

好在剩下最后两场,策论和明算,策论共两题,谭盛礼习惯地先翻题,看到题目他就愣住了,陆游的《示儿》,此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,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
这是陆游的名诗,传达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,平定中原,得知自己将死,叮嘱子孙务必家祭时告诉他这个好消息,年轻时读这首诗,他折服于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,随着年纪渐长,慢慢品出诗人心有不甘的悲痛和遗憾来,人之将死,万事皆空,唯有挂念那失去的城池还未收回,如此执着的信念,到死都放不下。

谭盛礼不禁想到自己上辈子,吊着最后口气舍不得死,就为子孙能如期参加会试,咽气时,他拉着长子的手,叮嘱他家祭时告知孙子科举的成绩,谁知道几十年过去,谭家人在科举上毫无建树,反而临死时把他的叮嘱传给后代

他的叮嘱,到头来成了谭家的梦魇,再看最后句,谭盛礼心情复杂,前几场翻完试卷就动笔的他,今天迟迟没有提笔,不难的题,他思考许久,到有人举起木牌说如厕时,他才回过神,半个时辰已经过去了,默默读了两遍这首诗,他长叹声,提笔写道:“人欲死时,常现平生之恨,比他无时而不烈,天下之多,人之念异,或身后事,或忧子和,或家宅宁,或国家兴,此其最深之念也,”

不同的诗,不同的人品出的感情不同,已过不惑之年的谭盛礼,仿佛能感受诗人死去时的悲痛,他答题的速度很慢,写到中途,甚至顿笔思考许久,比起探讨老人的爱国情怀,他更想写生平憾事,死不瞑目,苦等无结果的岁月太难熬了,谭盛礼更希望他能走得安宁些,何为安宁,四方太平,岁月祥和,子孙和睦成材,何为成材,心有所想所图,能依靠正确的手段而获得,人人都能做到这样,死前应该就没什么遗憾了吧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