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大宋之风流才子人物介绍 > 第45章 格物谈(第2页)

第45章 格物谈(第2页)

“乔兄之语,小弟甚为认同。”秦刚以手抚书,感慨地说:“天下大道,源出何处?《易经》有云: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。但此玄妙之语,又能何以为证?何以为实?”

邹乔二人皆听得认真。

“小弟以为,大道既可主宰万物,万物当可反证大道。所以,梦溪丈人当是以此书,载以自己‘行万里路,记万象物,着万字言,明万事理’之心,乃凭旁支证圣言,以小径通大道也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这段话实际上便是秦刚这些天来的思考总结。

他是来自于科学昌明的后世,自然可以轻松掌握历经数代科学巨匠的思想成果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在这个时代简单碾压所有人。

在秦家庄睡足轩里的有限书籍中,他已经惊叹于宋代儒者对于宇宙观、世界观的认知深度,他们已经开始用着独特的语言与思维方式,开始细致地剖析这个世界万物之间的原理与联系。

所以,也正是因为如此,这个时代才会诞生像沈括这样的科学大家,以及他笔下所出的这部《梦溪笔谈》。

由是,这也给予了秦刚以极好的机会,站在他们的这些研究基础上,开始考虑,将那些来自于后世未来的一些发明成果,可以无形地融入进去,以逐渐形成更加浅显与实际的经世致用之说。

这里自然包括已经推出了腌蛋、孵鸭、水泥、牛痘等物。

毕竟,真正扼杀文明的,不会是未知的迷茫,而只会是无法理解的恐惧。

秦刚与乔襄文的交谈越发地深入,一旁的邹放就越发地感慨:这次把这两个人拉到一起,是做对了。

虽然听得两人的一些言论想法,有一点点如坠云雾之中的感觉,但又总是觉得云散之处,便是可以明析一切的真理显现的可能,邹放更有着那种的期待。

乔襄文此时却还有一个疑问:“听秦小友此番之言,似乎对《梦溪笔谈》此书颇有研究?”

秦刚只能随口编说:“梦溪丈人此书也是汇集其个人多年所得,所以之前也曾有一些零散手稿在外流传。小弟立志于研究‘格物致知’,有幸曾看得一二,也是从中得到了许多对于格物一学的各种助力与启发。”

乔襄文之前就曾听邹放谈及秦刚的“格物致知”想法,对此也是兴致勃勃。

要知道,在北宋之初,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派对于“格物致知”的理解,却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方向:

司马光认为,“格”是排除,“格物”就是“排除物欲”,然后才能知晓“至道”。

实际上,正是他的这种理解,也导致了他所代表的旧党政治理念偏重于守成。

在他们看来,所有的改革变法,都是在追求不必要的物欲,都是不好的,是要需要被排除的。我们什么都不要做,只要净化心灵、就能实现“天下垂手而治”的美好结果。

当下还是高太后当政,司马光的学说,在朝廷中,尚还占据着最主流的声音。

而江淮地区,却因为王安石后期曾在江宁府潜心于开设书院、教育子弟,而无形中将王学的基础打得甚为牢固。

只是,乔襄文从内心的自然感悟出发,虽绝不认可司马光的提法,但也无法从王学中寻找到更明确的支撑点。于是他才有了尝试跳出六经之外,寻找自己的答案的做法。

而他打理的菱川书院,也由此而带去的各种变化,更是带来了外界的各种异议。

秦刚明白,乔襄文所产生的,正是中国自北宋开始,就已经在文人士子中所诞生的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。

只是,若无后世先进的思想理论以及极其重要的科学手法作为支撑,这种萌芽也只能浅浅地露头。

时间一长,它们既无法从经学典籍中找到做权威背书,同时又缺少充分可以展现这一思想价值的展示舞台。

许多如乔襄文这样的文明之闪耀之光,被历史局限而无情地抹杀。最终,菱川书院的盛名,也将随之没落,消失在了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之下。

而此时,三人的交流正在兴头,在秦刚有意无意的激发之下,越来越多的思想火花,正在各自的交流中不断绽放。

“世间之人,自称所研大道者多矣,又如何来评判或检验他们所称的大道之真伪呢?”邹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