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小说

精英小说>相宝2秘物笔趣阁 > 第1168章 偶遇谭敬(第1页)

第1168章 偶遇谭敬(第1页)

浦东之行没什么好说的。

一家合资公司的开工剪彩而已,在卢系资本企业圈中,比重很小,如果不是为了与未来一把手二把手结个善缘,卢灿根本不需要过来。

处理完杂务之后,已经是抵沪第五天,明天就要回港,卢灿特意空出一天,去“偶遇”一位神秘人物——谭敬谭老先生。

没错,谭敬老爷子就住在杨浦区八埭头。

早在五年前,卢灿就拿到谭老的住址和联系方式,也曾托人联系过老先生,邀请他去香江,但被老爷子一口回绝,还让人托话给卢灿,自己现在活一天混一天,养老等死,不见生人,不见故人!

对于从事制赝和鉴定行业的人而言,谭老无疑是一代传奇。这趟来浦东,卢灿想满足一下内心深处的愿望——记忆中,老爷子九一年去世,没多少年的活头,再不见就真没机会!

来八埭头之前,卢灿没给谭家去电话,寻思着能不能在谭家左近,与谭老来一场“偶遇”。

一大早,卢灿和温碧璃,一身休闲运动服出门,撇开沪市提供的警卫服务,带上丁一忠和顾金全两人,便衣潜行,乘车前往杨浦区通北路八埭头。

浦东开发区发展的如火如荼,杨浦的变化却不大,依旧是“老、破、小”格局。

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,首推应该是老工业基地给本地域带来的沉重负担。

早在清末民初时,这里开辟了清朝最早的工业中心,洋务局官督商办,成立织布局、机器造纸局等中国近现代工厂。民国时期,这里更是江南最大的纱厂聚集地,汇聚大量的日资、殖民国资本,以及民族资本德国创办的各种企业,如大康、格丰、公大、同兴、怡和、德大、厚生、永安、三友实业、正泰橡胶等民国时期知名企业。解放后,又有柴油机厂、机床厂、冶炼厂、自行车厂、沪东造船厂和中华造船厂等几十家企业落户杨浦。

听起来应该很繁荣才是,事实恰恰相反。

解放前资本家的残酷压榨,根本不可能让本地区工人有劳动致富的机会,而建国后的“工分制”,同样也是如此。再加上老工业区残留的三废——废气废水废渣给杨浦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。

杨浦的落后,也就成了必然。

从静安到杨浦,就像跨入两个不同的世界。

静安区已经有了一丝后世沪海的繁荣景象,而杨浦更像城乡结合部。不仅新楼稀少,老楼也破烂不堪,路面坑坑洼洼。沿着苏州河还有相当数量的棚户简屋和滚地龙——木板、蔑席和毛毡搭建的低矮建筑,是苏州河畔大多数底层居民的住所,稍微有钱一些的,才能入驻老式的里弄。

“八埭头”就是杨浦的“里弄区”,算是杨浦区“有钱人”较多的地方。

这一地名,最早指的是光绪三十四年建立于杨浦平凉路附近的八墚(音梁)砖木结构里弄房屋。现在已经代指平凉路、通北路、扬州路等地区的老式里弄居住区。

“墚”这个词,用在形容“里弄”建筑特色,非常形象。

它原本是指西北黄土高原上“条状的黄土山岗”,其特点是狭长、顶部平窄、两侧有陡峭的深沟。而沪市早期的“里弄建筑”,都是先搭建一道长墙,有点类似于建筑承重墙,然后在高墙的两侧搭建房屋,这样的墙又高又长,很像西北高原的“墚”。

这种“墚”达数百米,俗称“一里”。

这也是“里弄”中的“里”的由来。

由于两墚之间的距离很窄,两侧又要建设房屋,导致中间的通行道路很狭窄,俗称“弄”。

合二为一,就称之为“里弄”。

温碧璃很喜欢卢灿给自己普及这些地方知识,正听得津津有味呢,车子停下来。丁一忠回头,等两人说完才汇报,“卢少,八埭头到了,前面巷子太窄,开不进去。”

温碧璃探头朝外瞅了瞅。

外面人山人海的,有推自行车的,有推平板车的,更多的是拎着菜篮子逛街的,不远处的圆形门拱上焊着五个白铁皮大字“平凉菜市场”。

卢灿同样朝外看了眼后,敲了两下车窗,示意温碧璃跟着自己下车。

“挺热闹的我们就在这儿下。阿全,你找个地儿停车,留下看车就行。”

两人带着丁一忠,找了个僻静地儿下车。

卢灿又伸手将车厢中的照相机和高尔夫帽取上,现在两人活脱脱一副年轻游客夫妇。

改开已经十年,沪市作为门户之一,当地人见惯了外国游客和回乡探亲旅游的华裔,所以,即便卢灿两人的穿着打扮与本地人有所差别,也没引发围观什么的,充其量好奇地打量两眼。

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自由地逛街,两人东瞅瞅西看看,也不着急去找谭敬老先生。

调景岭十年前还不如现在的杨浦,温碧璃也是贫困家庭出生,对于最底层的市井生活,熟悉的很,拉着卢灿的手,在平凉菜市场各个摊位间瞎溜达。

菜市场里面,有几家早点摊位,其中一家前面围着不少顾客,更有一些老人在排队。

能让本地老者围着的早点摊,必定是当地有名的美食档!

卢灿探头看了眼,摊位是一对中年夫妇开设,主售江南馄饨、水煎包和蒸饺,香味扑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